与此同时却有上文所说,因尧禅位于舜引发的尧"杀三苗之君",“使后稷放帝朱于丹水"。后稷就是周的始祖弃,按五帝本纪记载,也是帝喾的儿子,也就是尧的同父异母兄弟,丹朱的伯父或叔父。因此把不服气又桀骜不驯的儿子交给他暂时看管起来,很符合情理,当然恐怕要通过舜来具体操作。这样,舜"放讙兜于崇山"与尧"使后稷放帝朱于丹水"就很可能是一件事。
如此说来,难道"崇山"就是"丹水"吗?
崇山,按《尚书》多数人的注释在现湖北黄陂。丹水则发源于陕西商南,流经河南西峡,汇淅水,入汉水。黄陂,正在汉水流域。
丹江口水库
郭璞《海内南经》注云:“今丹阳(宋本丹阳下有县字——珂)复有丹朱冢也。竹书亦曰:‘后稷放帝朱于丹水’与此义符。)”
丹阳何在?今长江三角洲丹阳市是也。因为丹水入汉水,汉水入长江,地名随人走,于是长江下游入海口便有了个丹阳。
因而我们可以据此悬想当年丹朱遁逃的路线。
袁珂在《海内南经》里点校云:"汉学堂丛书辑六韬云:‘尧与有苗战于丹水之浦。’吕氏春秋召类篇云:‘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。’苗、蛮一声之转,服南蛮即战有苗也。而丹水之浦,又丹朱放逐之地,尧与党丹朱之有苗战于丹水,则丹朱与有苗之关系可想而见矣。
故庄子盗跖称‘尧不慈’,又称‘尧杀长子’,长子者,丹朱也(见《吕氏春秋去私篇》高诱注及《史记五帝本纪》正义),尧杀丹朱,当是战丹水、服南蛮之结果也。⋯
据近人研究,讙头、讙兜及讙朱,皆丹朱一名之异称。郭注所谓‘讙兜尧臣’者,实丹朱尧子也,所谓‘有罪,自投南海而死’者,丹朱兵败,自以为‘有罪’,因‘自投南海而死’,盖丹朱结局之另一传说也。
‘帝怜之,使其子居南海’者,丹朱妻子本随丹朱败逃南海,丹朱死后,亦居南海勿去,其后子孙繁衍成国,遂为此讙头国或讙朱国,盖赦而勿究之意也。南次二经云:‘柜山有鸟焉,其状如鸱而人手,其音如痹,其名曰鴸,其名自号也,见则其县多放士。’此如鸱之异鸟鴸,或即败死丹朱之所化。
陶潜读山海经诗谓为‘鸼鹅’("鸭鹅过城邑,其国有放士")。吴任臣云:‘或云当为鴅鴸。’(见海外南经「讙头国」节注)为鴅鴸正是也。神话有丹朱化鸟之异闻,故传说亦称繁衍而成讙头国之丹朱子孙‘人面、有翼、鸟喙,方捕鱼’也。"
总之,《山海经》最重要的注释与点校者郭璞与袁珂把丹朱故事研究得较为透彻,令人信服。看来,尧为禅位给舜付出了牺牲儿子丹朱的代价,确是历史的真实。
为民族社稷长治久安,为天下太平苍生幸福而宁肯牺牲儿子的人,乃真圣人也!难怪《尚书》记载尧死时"百姓如丧考妣"。
尧难道真的如庄子所说"不慈"或厌恶儿子吗?然而传说尧发明了围棋,天资聪颖的丹朱从小就跟父亲学棋,遂成围棋高手,父子情深可见一斑。
如果丹朱真的在尧与有苗战于丹水之浦之后,或因战败被杀,或因自惭有罪蹈海而死,那么,《史记.五帝本纪》里何来这么一段话呢?(即本节开头引文3)
"尧崩,三年之丧毕,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。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,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,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。舜曰:"天也",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之位,是为帝舜。"
也许是因为司马迁不知道此时丹朱已死,他不相信庄子"尧不慈"、"尧杀长子"的话,更不会相信《山海经》里隐晦的记载。更重要的是,这样写可以把禅让写得更为规范化、制度化和理想化。在他看来,完善的禅让制应该包括这样几个步骤:遴选——考察——试用——礼让——选择——继位等一系列必需的程序。
然而,也许正是由于这种过于理想化的表述,让现在的一些学者把"禅让"这种确实存在过的含有民主元素的远古政治制度说成是"一个美丽的传说"。
先夏历史研究与评论 山海经探秘
未完待续
先夏帝王故事- 禅让(二)- 一个悲壮的故事 - 圆满的结局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